服务热线
400-186-5889
从结果看,去产能确实压减了中国过剩的钢铁产能:2006年以来中国压减粗钢产能超1.5亿吨(不含地条钢),到2018年底,已提前完成“十三五”确定的钢铁去产能1.0亿-1.5亿吨的上限指标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解决全球钢铁过剩问题做出贡献。
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工业的主体,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。钢铁行业则是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基础产业,也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今年上半年,我国钢铁行业在保持平稳运行的前提下,出现了产量大幅增长、进口铁矿石价格急剧上升、行业利润明显下滑等情况。
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,而建设世界钢铁强国,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。这就需要推进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,实现钢铁工业转型升级,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什么?如何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化升级?新京报对此专访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。
【声音】
1.未来的钢铁智能制造应该形成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的产业生态,实现数字化汇聚、网络化共享、平台化协同,使得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。
2.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有很大挑战,任务艰巨。钢铁行业仍须加快去杠杆、持续降成本,弥补在高端产品、智能制造、绿色发展、国际合作等方面短板,不断提高发展质量。
钢铁智能制造应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
新京报: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,但近期数据显示,我国钢铁行业出现了一定波动,目前钢铁行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?钢铁行业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?
李新创:在高质量发展阶段,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。
从国际看,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,全球钢材需求总量进入平台期,呈稳定波动发展态势。国际钢材市场贸易保护主义蔓延,竞争将更加激烈,钢铁国际产能合作、国际贸易的机遇和挑战并存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,世界钢铁的产业形态、生产经营、发展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,钢铁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呈现既互相竞争又协同融合的大趋势。铁矿、焦煤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增强,对价格波动的影响明显加大,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。
从国内看,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,中国单位GDP钢材消费强度明显下降,钢材消费总量进入峰值弧顶阶段,中长期总体趋于下降。
未来,钢铁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,我将其总结为深入推进“九化”(即绿色化、有序化、品质化、标准化、差异化、服务化、智能化、多元化、国际化)协同,重塑产业价值链。